因为“国足”陷争议:西安,迎来“锅”还是机会?

作者:JRS直播网       时间: 分享

文=城记作者西风烈

“2026年U23亚洲杯预选赛”官宣之后,虽然其是23岁以下男子赛事,但对“国足”失望透顶的人们,将负面情绪全部都给了古都西安。

古语“爱屋及乌”,今有“恨足及城”:因为人们对长久以来空挂“国家”两字、却丢“国家”之誉的“国足”不满,也是对这个本应行市场之规、却始终“高高在上”体育组织的“民间抗议”。

对比“过街老鼠”的国足体系,与“苏超”形成“泾渭分明”对比。这,何尝不是一个时代变化的缩影。

结局:“国足”今日的处境

当下的“国足”,为我国当下社会的“一朵奇葩”,似乎陷入到一种无解循环。

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!从无条件支持的狂热追捧,到“爱恨交加”的情感交织;从“人人吐槽”的丧失尊严,到“人人喊打”的各种抵制……近些年的国足,走出了一条“过山车”式的崩塌之路。

尤其是国足“实力连输、输无再输”,在“0-1”负于世界排名第155位的印尼队,彻底无缘2026年世界杯,国际排名跌至98位创32年新低。

球场上那幅“为国而战”,格外显得讽刺!

国足创造的惨败记录分数◎NEWS

从与日本队创造最大输球数再到“谁都能输”…… “ 国足”,在很多人眼中已耻于带有“国”字。

“不要假装努力,结果不会陪你演戏!”如今的“国足”表现,努力程度甚至都比不上网剧的演员。而最大的诡异是,即使民间的声讨和愤怒如潮水,可是“国足”体系竟然依稳如泰山。

就这么一个体育组织,各种问题令人匪夷所思:

有报道称“中超顶级球员年薪超千万”、李铁案涉案金额超1亿、陈戌源被判无期徒刑、18亿“引援调节费”仅3.7%用于青训……惊人的数字和黑幕,远远超过体育范畴,人们对此有着极大的无力感和挫败感。

球迷挂出“为国而战”的巨型条幅◎NEWS

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◎NEWS

各种抵制和反对声,如今也折射在了市场端——因为商业的根基在消费者,而不是一个组织。

在全国人民反对浪潮中,赞助商们也必须充分考虑这一个现实。可以看到,国足赞助商从2018年的19家“断崖式”降至如今4家(耐克、中国平安、蒙牛、怡宝),中超总赞助额从44.4亿暴跌至6.5亿。

最具戏剧性的就是比亚迪,西安就是其“北方总部”。2025年7月,比亚迪高调宣布五年7500万赞助之后,在强烈的抵制声中紧急宣布暂停合作。

世人的怒火对“国足”毫无损伤,但总得有出口。之前的火烧在“赞助商”,今天便烧到了西安。

变化:西安足球的空间

作为我国知名的“金牌球市”,西安自身就有丰厚的足球土壤,足球氛围在全国也可圈可点。

在西安举办举办高水平足球赛事,自身就有良好的基础:一项运动的火爆,就来自它广泛的人群基础;它既能提升竞技水平,又能满足万千球迷的期待。按照正常规律,西安有必要、也有能力兴建更高标准的赛事场地。

这次“2026年U23亚洲杯预选赛”的西安场地,就是西安国际足球中心。梳理时间,它本应在2023年亚洲杯亮相。

西安国际足球中心实景◎来源/城记影像

结果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,“亚洲杯”易地至卡塔尔举行。这次变故,对西安的影响不言而喻

作为亚洲水平最高、影响力最大的足球赛事,「2023年亚洲杯」共有24支队伍参加,进行51场比赛。这是继2004年后,我国时隔19年再次承办。根据亚足联要求,所有比赛场地必须是专业足球场

当时,北京、‌天津、‌上海、‌重庆、‌成都、‌西安、‌大连、‌青岛、‌厦门和苏州这10个城市共同举行,包括西安等多座城市开始兴建专业球场。

西安国际足球中心,它是按照国际足联和亚足联最新标准建造的甲级专业足球场馆,于2020年8月13日足球日报开工。它还包括两片标准室外训练场,能够承接世界杯在内的全部国际顶级足球赛事。

西安国际中心◎NEWS

因为变故,这个由扎哈团队设计的国际级球场,既成为西安举办赛事之痛也成为区域之痛:

一是西安国际足球中心迟迟无法交付,巨大的投资与经营之间陷入“死亡陷阱”;二是大型城市事件,往往都是区域发展的“催化剂”。这一耽搁,也让沣东新城周边发展有所“停滞”。

凡事讲究“开场秀”,相当于宣告正式登台亮相:正式、隆重且万众期待。

如今,被球迷亲切称为“阿房宫大球场”的西安国际足球中心,本来想借助 “2026年U23亚洲杯预选赛”进行精彩亮相。结果,整座城市却因为“国足”之名遭遇众人的抵制浪潮。

对比:“苏超”的启示

相比之下,“苏超”却火爆出圈。

“比赛第一、友谊第十四”,“没有假球,只有世仇”,“天时地利人不和”……这些登上各个地方且传播极广的口号,成为一种不可思议现象。

基本可以明确,“苏超”或许成为中国体育史上最欢乐的一次全民派对。

作为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,这场“十三太保”们的草根比赛,上座率远超中国足协的甲级联赛。值得一提的是,“苏超”的赞助商从六家增至了29家,而且参加“苏超”的13支球队也拥有各自的赞助商。

“苏超”那些惊人的口号◎NEWS

相比“扶不起阿斗”的国足,在人们眼中看来,“苏超”成为中国足球的希望。

核心原因并不复杂,因为它回归到竞技赛事本身。事实证明,当任何一件事情和事物,一旦太多外在因素(包括行政、管理和利益)且成为主导方向,偏离“主线”就意味着覆灭。

据说中国足协要指导“苏超”,江苏省方面表示这是“我们这是文旅项目”,委婉拒绝!正因为这份纯粹,反而让“苏超”起到更大的支点撬动作用。

回归本质的“苏超”,让竞技体育有了最精彩看点,也最大化的发挥球队和球员的能力。这种多年少有的足球“竞技精神”,不仅成功点燃了球迷们的激情,更成为汇聚八方人气的“流量热点”。

“苏超”最多一场观众达6万人◎NEWS

可以看到,火热的“苏超”形成“流动经济”:既点燃了消费市场,更成为撬动投资的重要支点——赛事周边热销、餐饮住宿火爆,不仅带旺了本地消费活力,也让国内市场的内需潜力得到充分释放。

根据江苏省一份报道指出:“苏超”前六轮比赛监测的旅游、出行、餐饮、住宿和体育五个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379.6亿,同比增长42.7%。

更为潜在,是它成为一座城市“文化传承与创新、体育与经济融合、政府与民商联动”的体现。这种局面,形成一种“多方共赢”。

诸如“国足”还在高高在上,在人们心中却已被扫进了“垃圾堆”;拥有“3100年建城史、1000年建都史”的长安, 经历了无数的历史。“国足”引发的争议,亦能窥见这时代的变化。

文=城记作者西风烈

©版权声明:本文版图归作者本人

若有转载请获取授权

点击关键词 看看我们做过什么

城市研究

交通解读

空间发现

相关直播

大家都在找